2023-11-12
GenAI作为媒介,从麦克卢汉和列夫·马诺维奇谈起
GenAI
作为一个媒介理论的爱好者,难免想从媒介的角度来分析一番GenAI。今天从两个人的理论出发,一个人是麦克卢汉,一个人是列夫·马诺维奇。想到哪里,写到哪里。
1.首先,媒介形态的转换
1.1 一次新的伟大的模糊
媒介不仅仅是信息的通道,它塑造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。
麦克卢汉提出"媒介即讯息"时,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:媒介不仅传递内容,它本身在改变我们与现实的关系。书籍承载的不只是文字的静态表达,更是一种线性的逻辑思维模式;印刷术的普及塑造了现代人的理性思维。广播和电视的出现让信息变得即时、同步,声音和图像的传递跨越了空间,也重塑了集体经验。
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,媒介逐渐脱离了物质形态,变得更加流动和灵活。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的双向互动,用户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,而成为了生产者。
生成式AI的崛起使媒介进入了新的阶段。它不再局限于传递既有的信息,而是实时生成新的内容,主动参与到表达和互动的过程中。媒介的形态在不断演变,从有形的、静态的物质媒介,走向虚拟、动态的生成媒介,重塑着我们的沟通模式与社会互动。
除了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,更深刻的模糊也在发生:创作者与受众的关系被重新定义。信息不再是固定的成品,而是随着每一次交互实时生成,使沟通变得流动而灵活。我们不再单纯接收,而是在与AI的互动中共同创造,这种协作式的表达打破了传统的单向性,让交流更加个性化与即时。站在交互设计师的角度看,他也为体验注入了智能与感知力。用户的每次操作都能触发新的反馈,界面不再是预设的路径,而是一个不断适应、进化的过程。设计的边界变得模糊,交互成为一场持续的对话,用户与系统共同塑造体验,打破了设计与使用的传统界限。
在这样的新范式中,我们迎来了接近光电速度的延伸。麦克卢汉所言,媒介即信息,而在这一时代,信息的生成与反馈几乎瞬息之间便可实现。这样的速度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,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与行为习惯。用户在与智能系统的互动中,享受到近乎即时的回应,这种快速反应激励着频繁的创作与表达。然而,快节奏的信息流动,亦带来了新的挑战:信息过载的困扰。思考的深度在瞬间被压缩,人在信息的海洋中,需要迅速筛选出价值。这种压力使我们面临快速消费文化的盛行,或许还会淡化对信息质量的关注。
1.2 最细微的重新排列,以文字和像素为单位
列夫·马诺维奇认为,数字媒介带来了新的美学形式,尤其是"数据库美学"。这种美学打破了线性叙事的传统,强调信息的存储与排列方式。在数字媒介中,内容不再固定,而是可由用户自由选择和组合。用户与界面的互动变得主动且开放,界面不仅呈现信息,更成为用户探索和重构数据的入口,塑造了全新的互动体验和表达方式。
生成式AI与传统数字媒介的最显著区别在于内容的静态与动态性。传统数字媒介,如网站或社交媒体上的文章,内容是固定的。无论你在何时何地阅读,内容始终如一,犹如一块石头,坚固而不变。然而,推荐式AI犹如一位随时待命的个人助手,能根据你的需求和情境,将一块块石头搬过来,重组并摆放到你面前。这种互动方式让用户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,而是变成了主动的创作者,随心所欲地重塑内容。
生成式AI呢?他更像是一种魔法,能够将世间的一切打碎重组。它不必到山上去搬运石头,而是直接成为石头本身。AI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其既是助手,也是石头,既可以将信息直接转化为用户所需的形式,又能根据上下文灵活调整。每一次与AI的互动,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即兴的舞蹈,内容与形式不断交替,用户在其中的角色愈发重要。
更重要的是,这种生成式的动态特征将用户置于了创作的中心。用户不再是简单的观众,而是参与者和合作者,能够在与AI的互动中探索新的叙事路径和表达方式。信息的流动不再是单向的,而是多维的,形成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交互空间。在这里,数据不再是冰冷的存储,而是可以不断被重塑和再创造的艺术材料。
2.手握GenAI,我该Gen点儿什么?
2.1 从此,我可以说自己的想说的了吗?
生成式AI的崛起标志着创作方式的根本变革。内容不再是孤立的艺术作品,而是一个动态、互动的过程。正如印刷术曾经颠覆信息传播的方式,生成式AI让每个人都有能力创造和传播个性化的内容。随着技术的进步,用户的选择与互动逐渐成为内容生成的重要组成部分,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与个性化。这一变化使创作过程不再是单向的,而是一个无尽的循环,用户的每一次参与都在影响内容的方向与形式。
然而,这种看似的丰富性却隐藏着潜在的危机。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,用户可能会陷入算法推荐的陷阱,失去对内容选择的主动权。个性化的内容往往受到数据驱动的算法操控,创作过程可能沦为一个算法的游戏,而非真实的个人表达。最终,信息的多样性可能成为虚假的繁荣,真正的创意则被淹没在海量的生成内容中。
2.2 我所说的,Ta谁能听懂吗?
生成式AI正在重塑人际交流的本质。传统的沟通往往是线性的,而AI的引入使交流变得更加立体和多元。如今,AI驱动的聊天机器人和虚拟助手能够理解上下文,提供个性化的回应,使交流变得更加自然流畅。在这样的互动中,信息不仅被传递,还在不断的交流中被重塑,用户可以在对话中找到自己的声音。
然而,这种便利的背后,潜藏着某种肤浅。人与机器的对话缺乏情感,难以触及内心深处。人们在与虚拟助手的交流中,逐渐习惯了机器的冷静与高效,却忽视了与真实人类的沟通。麦克卢汉曾警告,媒介虽然为我们提供便利,却也可能削弱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真实联系。我们与技术的关系,从最初的共生,逐渐变成了一种依赖。
在追求效率的同时,我们也在失去某种深度。沟通的质量受到威胁,情感的表达被机器的反应所替代。我们必须在享受AI带来的便利与创新时,警惕这种潜在的孤立感。只有在技术与人际关系之间找到平衡,才能真正实现更好的沟通。
2.3 一万句,顶得上一句吗?
生成式AI为用户提供了快速、轻松表达思想的工具,降低了创作的门槛。用户可以瞬间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视觉或文本内容,打破了传统创作所需的时间和空间限制。这种即刻的创造性鼓励更多人参与创作,使创作成为共享与协作的体验。正如历史上的艺术革命,技术的进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创作者,这种民主化的趋势正在重塑我们的文化和社会结构。
然而,尽管这种便利令人振奋,即时性的创造性也潜藏着思想肤浅的风险。快速生成的内容往往缺乏深度和反思,容易形成表面的创造。在这个“快餐文化”中,用户更倾向于追求速度而非质量,创作变得浅尝辄止,真实的表达被表面化的信息所替代。这样一来,文化表达可能会逐渐失落,人们不再关注内容的深度与意义,而是被即时的、短暂的满足所吸引。
在享受生成式AI带来的便捷时,我们需要警惕这种潜在的文化危机。创造的力量不应仅仅局限于数量的增加,更应关注内容的深度与内涵。只有在这种平衡中,我们的表达才能真正实现丰富与多元。
3. GenAI的带来的交互可能
从马洛维奇的数据库美学来看,用户在生成过程中的操作行为不仅是简单的选择,而是内容塑造的核心。数据库美学强调信息的存储和排列方式,用户通过交互的每一次点击、滑动或输入,都是在与数据库进行对话,影响最终生成的内容。
例如,当用户在一个音乐平台上创建播放列表时,他们的选择和排列方式直接影响推荐算法的运作,从而生成个性化的音乐推荐。这不仅体现了用户的即时偏好,也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、个性化的音乐数据库。此外,在社交媒体上,用户的每一条评论、点赞和分享行为都会影响平台算法,进一步塑造信息的传播和展示方式。这种互动不仅改变了内容的呈现,还使用户成为内容生成的参与者和决策者,真正实现了用户与媒介之间的共创关系。
引入生成式AI后,用户在内容生成过程中的操作行为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和灵活性。与传统数字媒介的简单选择不同,生成式AI能够实时分析用户的输入和偏好,生成个性化的内容。例如,当用户在一个文字生成平台上输入主题时,AI不仅提供相关内容,还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调整生成的风格和深度,形成独特的文本。这种互动方式使用户的每一次输入都能直接影响内容的构建,提升了参与感和创造力。
此外,生成式AI还可以在多种媒介中结合用户的行为进行更复杂的内容生成。例如,在一个视频创作平台上,用户可以选择视频片段、音乐和特效,而AI会实时将这些元素整合,生成符合用户需求的定制视频。这种动态生成的能力使用户不仅是内容的消费者,更成为了内容的共同创作者。用户的操作不再局限于静态选择,而是变成了一个持续的创作过程,真正实现了人与媒介之间的深度交互和协作。
从界面设计到内容生成,生成式AI深刻改变了用户参与的方式。用户不再是静态的接收者,而是内容创作的合作者,交互变得更加动态与个性化。这一转变赋予用户更大的表达自由,让他们在创作中找到自我。
正如麦克卢汉所言:“媒介不仅传递信息,更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。”从前,这种传递与塑造一来一回,即使光速,也依旧被光锥所限。现在,它变化无形,穿梭于无限可能中。